amjs澳金沙门线路化学博士学位授权点 建设年度报告 (2021年)
学院 (公章) | 名称:化学学院 |
代码:021 |
2021年1月17日
一、 总体概况
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学科建设情况,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研究生导师状况(总体规模、队伍结构)等。
amjs澳金沙门线路化学学科始建于 1958年,迄今已有 60多年历史。1986 年获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硕士授权点,2010年获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共覆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14年获化学博士后流动站。本学位点现已形成了一批国家级人才,100多名骨干成员组成的“宝塔型”学科队伍,其中博士学位教师比例 80%,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者占 69%。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8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6人。2021年化学专业研究生招生140人,在读研究生401人,2021年化学毕业研究生88人,授予学位和就业率为100%。2021年底ESI全球学科排名进入前2.60‰,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化学)排名位于前20。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位点文化建设,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等
化学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崇化善学、秉德笃行”学院精神,以创建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为契机,大力加强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院发挥党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和研究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如设立党员先锋示范岗,激励学生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实施学生“四自”骨干培育引领计划,严把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关;实施“智汇化学”学生科研创新引领计划,发挥党员学生在科研领域榜样作用,培育学生党员项目带头人;发挥党员学生在实验室安全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等;协同研究生课程思政、科学研究与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传承红色井冈精神,培养爱党爱国、爱岗敬业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和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通过思想政治队伍和阵地建设,强化师生情感纽带,通过强化党史学习教育加强研究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年来,学院先后获批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教育部第二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项目,并荣获江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连续荣获学校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考核优秀单位、全校业务工作考核优秀单位。学院目前也正在建设两个研究生校级样板支部、一个校级双带头人教师支部工作室,同时也是学校党建标杆院系建设单位之一。另外,学院投入学生思政教育专项经费达32.75万元/年,这些都为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专业思政工作体系建设
学院党委组织机构配置齐全,且能够结合高校党建实际情况,创新基层党建组织模式。同时,学院专职党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配备齐全,现有专职的党建人员如下:
党委书记1名、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1名、党委委员3名,党政办党务岗正科级干部1名。同时,学院在校党委领导下新成立了二级纪委,经党组织选举程序推选出了5名纪委委员(其中纪委书记1人)。
通过重点培育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样板党支部、“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工作室、党建+“1+8+N”特色育人基地等,不断夯实思政工作基础。院党委直属设立了“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工作室,由院党委书记直接联系指导,样板党支部书记担任工作室负责人,同时选拔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支委、高层次人才作为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与学校“墩苗计划”对接,并作为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工作室骨干成员,带动研究生党建,推动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和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培养。
学院建设有“智汇小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员活动室、“双带头人”教师支部书记工作室、党群之家等活动阵地,同时大力建设有宣传栏、文化长廊、官微、网站等思政宣传阵地;通过实施“党建双领双同计划”,学生“四自”骨干培育计划,创新思政工作机制,形成了专业完善的研究生思政工作体系。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院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通过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工作室,引领带动研究生支部开展各项学习教育活动,加强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显著。
在党史学习教育期间,依托支部和双带头人工作室,组织带动研究生党员开展了5次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课,其中包括“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红色历史激励奋进”、“缅怀英烈传承红脉”、“学模范做先锋”、“重走小平小道感悟使命担当”、观看红色电影等一系列有特色的专题学习活动;依托江西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组织研究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赴八一起义纪念馆、江西省革命纪念堂、方志敏烈士陵园、小平小道等进行参观学习,这些学习教育方式灵活多样,入脑入心,增强了学生的理想信念。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研究生通过实践真正了解并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国家的基本国情,并在实践中自发地学习思考和提炼升华。学院党委组织了两次博士团服务队(含在读研究生和博士生)下基层,依托化学学院与香屯街道“党建+共建实践基地”组织开展系列活动,重点对德兴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辖区内的化工企业进行技术讲座、技术咨询和交流攻关,并提炼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将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力行党建引领、服务乡村振兴”主题党日活动,与地方基层积极开展人才培养、乡村振兴、产学研用融合等服务社会交流合作;组织研究生党员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督查、安全卫生整治、校庆志愿者服务队等带动研究生党员共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增加研究生支部党员的凝聚力同时,也为大家学习和生活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学院通过专业思政课、网络宣传教育、党团培训、三会一课和特色党史学习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在研究生中稳步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将教育融入到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润物无声,有效促进了研究生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并逐渐呈现良好的效果。
(三)学位点文化建设
学院秉承“崇化善学、秉德笃行”精神,积极贯彻党建“双领双同”计划,充分发挥党员学生“卓越领航工程”作用,落实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觉成长”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自觉成长成才,自立自强。学院不断加强研究生过程动态管理,学院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我校化学学科ESI全球排名已进入前2.60‰;通过发挥党建先锋引领作用,开展“名师引领的党组织生活”、优秀学生经验交流会、“智汇讲坛”和创新创业及成长成才报告等活动,强化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形成了“积极向上,勇于登攀”的学位点文化氛围,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撑。
(四)日常管理工作
学院形成了完善的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体系。学院配有一名副院长专管研究生工作,一名系主任担任党总支书记,一名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多名兼职研究生班级导师;同时依托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工作室成员作为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带动引领开展研究生开展党建和思政教育;充分发挥研究生支部、班委和研究生党员 “卓越领航工程”作用,将四自教育的实质内涵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在各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充分发挥了高校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导师选拔培训、师德师风建设情况,学术训练情况,学术交流情况,研究生奖助情况等。
2021年上半年,化学学院研究生开设课程43门次,下半年,开设研究生课程18门次。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教育,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于2021年11月22日举办“新形势下研究生人才培养暨导师经验交流座谈会”,学院邀请经验丰富的研究生导师与年轻导师进行面对面“传帮带”交流探讨,近五年学院新晋研究生导师及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参会。
学院通过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来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在制度上有抓手,在行为上有对照,在管理上有规范,有效地提升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师德修养,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目前,学院已出台“化学学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细则”、“化学学院教师工作质量和职业道德鉴定办法修订”、“化学学院关于成立院工作质量与职业道德评估小组和院专业技术资格推荐委员会职称评审小组”、“amjs澳金沙门线路化学学院岗位年度考核办法”等系列师德师风文件,对师德师风问题实行一票否决。
一是学院党建引领了积极向上精神风貌和风清气正环境生态
围绕学校“做示范、勇争先、创一流”新定位,对标“党建双领双同”计划任务,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积极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及党员先锋表率作用,不断凝聚党建+合力,为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塑造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风清气正的环境生态,有力地推进了师德师风建设效果。
二是促进立德树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及服务水平
学院连续多年荣获全校目标任务考核优秀、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一等奖、专业综合评估一等奖、就业创业先进单位、应用化学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等突出成绩。近三年研究生发表 SCI、EI 论文近七百篇,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 30 余项。化学学科 ESI 全球排名提升至前 2.60‰。近年来,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及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共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地青项目 52 项。
三是为人师表、关爱帮助和指导学生
每年安排师德师风良好的教师针对家庭贫困学生、就业困难学生、创业学生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通过建立困难生档案、就业指导、个别谈心、咨询及创业能力培训等活动,为学院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近年来,没有学生因贫困辍学、未出现重大学生舆情、就业率一直排名全校前列。
四是正风肃纪、筑牢防线、守牢底线
学院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纪委的监督责任,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加强对党员的师德师风建设和廉洁自律教育,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加强政治建设。通过宣传教育,使全院教师明确“三尺讲台有纪律,学术研究有规矩”,一年来教学状况良好,未出现重大教学事故和教学差错。学院严格执行师德师风年度考评,在评优、职称晋升中予以一票否决权,有效树牢了纪律防线。
近年来,学院2名党员同志先后荣获江西省“新时代赣鄱先锋”荣誉称号;1名支部书记荣获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全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1名党员博士服务家乡“抗疫”事迹被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1名党员辅导员荣获江西省共青团“微团课”大赛(高校团干组)决赛一等奖,1名党员教师荣获“首届江西普通本科高校金牌教师‘金牌青年教师’”和“2020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 1名党员教师荣获江西省“青年五四”奖章 ;1名教师荣获“2020 年度十大教学标兵提名奖”;1名党员学生荣获宝钢优秀学生奖荣誉称号等。
2021年,化学学科举办的“智汇”化学讲坛共邀请27名国内外学者来访讲学。
2021年七月,我们成功举办了第3期“Summer School”,邀请了来自芬兰Aalto University(阿尔托大学)李永丹教授,美国Lehigh University (理海大学)Israel E. Wachs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张华教授,以及南方科技大学张绪穆、刘心元教授为我们本科生进行了精彩的线上、线下课堂授课。
2021年7月24-25日,amjs澳金沙门线路工业催化学科成立四十载学术研讨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前湖酒店举行。本次会议由amjs澳金沙门线路化学学院工业催化学科(江西省环境与能源催化重点实验室)主办。七十余名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界的催化工作者及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2021年10月21-23日中国晶体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暨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南昌召开。由中国晶体学会主办,amjs澳金沙门线路化学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承办。大会主题为“与晶共昌未来”,大会共同主席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高松。来自全国各地的近70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利用各种途径积极拓展各种奖助学金,目前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层面,覆盖全面,资助总额400多万,学生受益面广。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情况等。
在一流学科建设工程的支持下,在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取得重大成果:
在人才培养方面,本学科有计划地采用自主和国外联合培养相结合来培养研究生,增强研究生对学术前沿地掌握,提升其创新潜能。研究生毕业率为100%,就业率为98.3%,毕业硕士生有进入中科院研究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的,多数硕士生就业集中于化学化工行业且签约单位为外省,已工作的毕业生以其基础牢、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论文抽检合格率为100%,省优博论文 4 篇,省优硕论文 8 篇。博士后孟祥川获得首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1 项(新能源赛道全国第一名)(全省共2项)。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制定了系列的绩效激励及分类考核制度,完成了化学学科人才引育用留的具体方案,形成重视人才培养的学科发展文化;新增国家级人才2人,新增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新增江西省双千计划3人,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3名;已建成铁电化学和能源化学2个国内一流的创新团队;形成了一批国家级人才,100多名骨干成员组成的“宝塔型”学科队伍,其中博士学位教师比例76.2%、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者占69.1%。
在科学研究方面,2021年化学学科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化学学科进入世界高水平行列,ESI全球学科排名进入前2.60‰;国家基金获批16项,资助经费达713万元,资助率高达26.67%,面上项目获批率更是达到66.7%,其中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青年基金3项、地区基金6项,面上+青年基金获批数大于地区基金获批数,实现突破;获批13项省基金项目,其中重点项目1项、杰青1项,面上项目7项,青年项目4项;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稀土化工新材料开发及利用实验室获批南昌市重点实验室;发表SCI论文268篇,其中A级别高水平论文125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5项。与此同时,学科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与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办学、与企业研发团队共同进行关键技术地攻克、共同开发产品,10余个课题组已进行2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相关产业地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方面,以建校100周年为契机,全面提升学科凝聚力和影响力。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梳理了化学学科发展历史,不断总结、凝练学科特点并创新文化特色,形成学科发展史,同时设计打造学科文化品牌产品,并充分利用媒体平台,积极宣传,不断扩大影响力和号召力,助推一流学科建设,同时立足基本学科本色,加强校企合作交流,建立教师、校友、企业捐赠信息融入文化建设机制,捐款覆盖广 (超过50%的毕业班级向学校捐款) 且捐款数额高 (79级毕业生汪志兵和80级校友袁富儿捐款6000万建医学图书资讯楼和焕奎书院大楼),有力提升了师生归属感、荣誉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激发奋斗热情;另外,成功举办3场高规格论坛 (百年校庆“智汇讲坛”论坛、百年校庆学长话成长交流论坛、百年校庆优秀校友创业暨成长交流论坛)。
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德国沃尔普大学合作实施“3+1+1”全新人才培养模式,互派研究生多名;积极探索国际化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国际项目合作、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南昌大学研究生院等资助,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推进办学国际化,积极打造双语课程与全英文课程,同时按照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2021年本学科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成功举办了第三届Summer School,邀请了6名国际顶尖学者全英文授课(全校唯一暑期国际学校),内容聚焦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及相关学科科研前沿,为本学科师生开拓了国际视野,提升了学术能力。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学位论文抽检、盲审情况及问题分析等。
我校化学学科在中西部部省合建高校中名列前茅,与对标高校云南大学和郑州大学对比,金沙官网在毕业生质量、CNS级别顶级期刊、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等标志性成果方面,存在明显优势。但由于学院整体在岗教师人数较少,且受实验空间饱和与资金投入欠缺的影响,限制了金沙官网学科与社会服务能力地进一步发展。因此,我校化学学科同国内985高校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师资水平不高,国家级人才、团队欠缺,科研及教学平台资金投入低、国际化建设水平低等。这与金沙官网的坚持“一流”定位,服务地方,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发展意识、较强学习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化学类高素质人才契合度不够。
学院采取100%盲审制度,级别分为校级盲审(由研究生院送审)和院级盲审(由学院送审),论文抽检100%通过。
六、改进措施
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下一步思路举措。
党建思政
努力提升党建与思政工作科学化水平,建设特色鲜明的学院文化,用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科建设发展。
人才培养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高水平教育质量体系,围绕教师队伍、一流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平台、创新创业、国际化六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突出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理念,打造先进的教学机制和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师资力量
坚持引进与培育并重,坚持人才梯队和团队建设。依托学校全球网络招聘、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等多种形式,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建联系与挖资源相匹配,拓展引才渠道。以支持材料学科特区建设为导向,在重点学科方向、优势学科方向、以及学科交叉新兴方向中精准引进优秀高层次人才和年轻博士,尤其是从事基础研究的优秀青年拔尖人才,组建高水平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对标国家、江西省以及学校各类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加强本土人才培育支持力度。
科学研究
结合学科优势,拟在各学科设立1-2个重点发展方向。争取学校支持发展优势学科科研仪器平台建设经费;学院协调组织学科团队,支持重组研究方向,在人才引进特别是高水平人才引进上给予重点支持。
发挥学科基础研究特点,深挖有特色代表性的研究方向,加强学术交流,在国家基金立项方面逐年提高。不断强化特色代表性研究项目,争取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立项。
在强化基础研究的同时,争取学科发展领域中的话语权,提高在学科顶级期刊(Nature子刊/PNAS/JACS/ACIE)论文数数量,重视国内优秀期刊论文发表,学科ESI指数逐年进步,力争进入前2.0‰。形成几个特色性学科群,力争省级奖项,在此基础上争取获得国家级奖项的突破。
强化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感,立足于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结合学科现有特色和优势,加强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使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助推社会创新发展。
国际交流
始终坚持建设高水平学科的发展思路,逐步凝炼出“学术导向,名师引领,国际视野,一流定位”的人才培养特色。在培养方案中注入国际化元素,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国际化探索和改革,开展以Summer School, Case Study等形式的课外前沿创新教育模式,使国际化的理念和方法深入课堂教学。以学院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为依托,加强国际联合培养和科研实践实训为突破口,开展化学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拓宽合作办学路径,力争增加2-3个国际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与合作机构互认专业及学分,制定学生出国交流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国际化水平。注重推进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科研合作,探索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科研合作方式,力争建设中外联合实验室或基地。五年内主办或承办国际会议至少1场。